
预订须知
预订限制 | |
---|---|
预订说明 | |
活动提醒 |
景点简介
北京郭沫若故居

郭沫若纪念馆,位于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,东临什刹海前海,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,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。清朝末年,这里是恭王府的组成部分。民国初年,乐氏达仁堂将此地购买,修建成了中西结合的宅院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达仁堂将宅院捐献给国家。这里先是蒙古驻华大使馆。后由宋庆龄居住。1963年11月郭沫若搬到其东侧的中式四合院,这里成为郭沫若晚年写作、生活的地方,也是他与科学文化艺术界沟通往来,接待海外友人的场所。
北京郭沫若故居

郭沫若去世后,这里成为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的办公地。1982年1月,中共中央将此处定名为“郭沫若故居”;8月,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邓颖超、成仿吾、李一氓分别为故居题名,11月16日郭沫若诞辰90周年时,举行“郭沫若故居”定名仪式。198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10周年之际,对外开放, 1992年郭沫若纪念馆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1994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“郭沫若故居”更名为“郭沫若纪念馆”。
北京郭沫若故居

纪念馆内红绿相间的中式回廊连通着四合院的陈列室,郭沫若的客厅、办公室、卧室和夫人于立群的写字间保持着主人在世时的景象。郭沫若就是在这里完成了关于《兰亭序》真伪的论辨,以及著作《李白与杜甫》、《出土文物二三事》等。
北京郭沫若故居

郭沫若非常喜欢银杏树,称之为“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”。院中有郭沫若亲手种的“妈妈树”,郭沫若喜欢银杏树, 1954年的春天,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患了重病需要去外地治疗,郭老带着孩子们从西郊大觉寺移回一棵银杏树苗,种在西四大院胡同5号院里,起名叫做 “妈妈树”,后来搬家,郭老也把树移植到了这里。这棵银杏树就如同郭老的家庭成员一样,也是整个馆中一件活着的文物。